1行为描述
明明单独和老师上个训课,上课状态很好,很配合地完成老师的教学。
下课了,明明妈妈很关心孩子上课的情况,她没有去关注明明,而是直接去找个训老师询问上课的情况,直到明明使劲拉扯妈妈衣服,并且大声哭闹。
妈妈才结束与老师的对话,低下头来询问孩子哭闹的原因,并且拥抱他。
这时,明明才停止哭闹。
2功能假设
老师对明明的这种行为进行了功能分析。
假设明明拉扯妈妈衣服、哭闹等行为的前提是妈妈在和老师说话,
没有关注到他,其强化物是引起妈妈关注或逃避此环境。
为验证这一假设,当下课后妈妈在和老师交谈,明明出现了上述哭闹行为的时候,妈妈立刻给予孩子关注,询问并拥抱孩子。
这样,明明便会停止拉扯妈妈衣服和哭闹。
由此可以推断,获得妈妈关注是明明出现哭闹等行为的强化物。
3解决方案
1.明明妈妈反映,在她长时间打电话的时候,孩子的这一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也比较大。通过对明明的了解发现,明明在独自玩积木的时候比较安静,且能等待10-20分钟。
因此,下课后妈妈可以先找一个明明比较感兴趣的玩具让他玩,然后再去和老师交谈。同时,要根据孩子的能力,适时给予关注,如:问孩子“积木好玩吗?”“你在搭什么颜色的积木呢?”等等。
2.有时候家长不能在一时间找到能让孩子打发时间的兴趣活动,那么可以通过教导孩子新技能,来培养他用正确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。
比如根据明明的能力,和他约定好“数到5妈妈带你回家”,约定后就一定要说话算数。在明明数数的时候,妈妈先和老师交谈,等他数到5,就要去关注他了,然后带着孩子回家。
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,明明在想要引起别人关注的时候,不能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,所以老师要教导他使用功能性的语言,学会说“妈妈咱们回家吧”“妈妈陪我一下”等,只要儿童学会用合适的语言引起妈妈关注,一开始都要满足他。
3.如果明明已经出现了这类问题行为,不要因此就关注他,不能和他有眼神的接触,想办法(找个简单任务)转移他的注意力,等问题行为停止后,再立即给予他关注。